斗式提升機作為垂直輸送顆粒、粉狀物料的核心設備,其生產(chǎn)制造需遵循 “精準設計 - 精密加工 - 嚴格裝配 - 全面檢測” 的全流程管控,確保設備運行穩(wěn)定性、輸送效率及使用壽命。以下是斗式提升機廠家標準化的生產(chǎn)制造工藝流程,按核心環(huán)節(jié)拆解說明:
一、前期準備:設計與物料采購
此階段是確保設備符合客戶需求(如輸送量、物料特性、提升高度)的基礎,核心是 “定制化設計 + 合格供應鏈篩選”。
-
需求分析與方案設計
- 對接客戶明確核心參數(shù):包括物料屬性(粒度、濕度、腐蝕性)、輸送要求(產(chǎn)量、提升高度、速度)、工況環(huán)境(溫度、粉塵濃度),避免后續(xù)設備適配問題。
- 結構設計與選型:通過 CAD、SolidWorks 等軟件完成整機結構設計,重點確定關鍵部件類型 ——
- 提升機類型:根據(jù)物料選 “離心式卸料”(適用于干燥顆粒)、“重力式卸料”(適用于潮濕 / 黏結物料)或 “混合式卸料”;
- 核心部件選型:料斗(鋼板焊接 / 塑料注塑,根據(jù)物料磨損性選厚度)、輸送帶 / 鏈條(橡膠帶 / 鏈條,根據(jù)拉力選強度等級)、驅動裝置(電機功率、減速器型號)、機殼(碳鋼 / Q235 或不銹鋼,腐蝕性環(huán)境需 304/316 材質)。
- 設計評審:技術部、生產(chǎn)部、質檢部聯(lián)合評審,確認結構合理性、加工可行性及成本控制。
-
供應鏈篩選與物料采購
- 核心部件采購:優(yōu)先選擇資質齊全的供應商,如電機(需符合國標 GB/T 18613)、減速器(硬齒面或行星齒輪,需提供精度報告)、輸送帶(需檢測拉伸強度、耐磨性);
- 原材料采購:鋼材(需提供材質證明書)、標準件(螺栓、軸承等,選用國標件,避免非標件導致后續(xù)維護困難);
- 入廠檢驗(IQC):所有采購物料需經(jīng)質檢部檢測,如鋼材厚度、硬度,電機絕緣性能,軸承游隙等,不合格物料直接退回。
二、核心部件加工制造
斗式提升機的核心部件(機殼、料斗、頭輪 / 尾輪、傳動部件)加工精度直接影響設備運行穩(wěn)定性,需分模塊精細化加工。
1. 機殼加工(承載與密封核心)
機殼是設備的 “骨架”,需保證密封性(防止物料泄漏)和直線度(避免輸送帶跑偏),流程如下:
- 原材料切割:采用數(shù)控等離子切割或激光切割(不銹鋼材質),將鋼板切割成預設尺寸的側板、蓋板、法蘭;切割后需去除毛刺,避免后續(xù)裝配劃傷部件。
- 折彎成型:使用數(shù)控折彎機將側板折彎成 “U 型” 或 “矩形” 結構(根據(jù)提升機型號),折彎精度控制在 ±0.5mm,確保兩側板平行度。
- 焊接與打磨:采用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(CO?焊)焊接側板、法蘭及加強筋(提升強度),焊接后需進行 “焊后探傷”(如滲透檢測),排查氣孔、裂紋;隨后用角磨機打磨焊縫,保證表面平整,減少物料堆積風險。
- 表面處理:根據(jù)工況選擇 ——
- 普通環(huán)境:酸洗磷化后噴防銹漆 + 面漆(漆膜厚度≥60μm);
- 潮濕 / 腐蝕性環(huán)境:鍍鋅(熱浸鋅,鋅層厚度≥85μm)或噴塑(環(huán)氧樹脂粉末,耐鹽霧≥48 小時)。
2. 料斗加工(物料承載核心)
料斗需根據(jù)物料特性選擇加工工藝,常見有 “鋼板焊接型” 和 “塑料注塑型”:
- 鋼板焊接料斗(適用于磨損性強、高溫物料,如礦石、水泥):
- 鋼板裁剪:用數(shù)控沖床裁剪出斗體、斗底的鋼板(厚度通常 3-8mm,根據(jù)物料比重調整);
- 成型與焊接:斗體折彎后,與斗底采用 “滿焊” 連接,確保焊縫無漏點(防止細粉泄漏);焊接后進行 “時效處理”(消除焊接應力,避免使用中變形);
- 邊緣處理:將料斗上口邊緣打磨成圓角,防止劃傷輸送帶 / 鏈條,同時減少物料卡頓。
- 塑料注塑料斗(適用于輕質、無磨損物料,如糧食、化肥):
- 模具制作:根據(jù)設計圖紙加工注塑模具(需保證料斗壁厚均勻,避免氣泡);
- 注塑成型:采用 HDPE(高密度聚乙烯)或 PP(聚丙烯)原料,在注塑機中高溫注塑(溫度 180-220℃),保壓后冷卻脫模;
- 后期處理:去除模具溢邊,檢測料斗強度(如跌落測試,1.5m 高度跌落無破損)。
3. 頭輪與尾輪加工(傳動與張緊核心)
頭輪(驅動輪)和尾輪(從動輪)需保證圓度和同軸度,避免輸送帶跑偏,流程如下:
- 輪體加工:
- 毛坯選型:采用鑄鋼件(如 ZG270-500)或鍛鋼件(如 45# 鋼)作為輪體毛坯,確保材質密度均勻;
- 粗加工:在車床上車削輪體外徑、內孔(安裝軸承軸),留 2-3mm 加工余量;
- 精加工:用數(shù)控車床精車輪體,保證外徑圓度公差≤0.05mm,端面跳動≤0.03mm;隨后在銑床加工輪面 “防滑槽”(或包膠槽)—— 防滑槽用于增加與輸送帶摩擦力,包膠槽用于后續(xù)粘貼橡膠板(減少磨損)。
- 軸類加工:
- 選用 45# 鋼或 40Cr 合金鋼做軸材,經(jīng)調質處理(硬度 HB220-250);
- 數(shù)控車床加工軸的臺階、鍵槽,保證軸與輪體的配合精度(過渡配合 H7/k6);
- 軸兩端加工中心孔,用于后續(xù)裝配時的定位。
- 組裝與處理:
- 輪體與軸過盈配合組裝,必要時采用 “熱裝”(加熱輪體至 200-300℃,冷卻后緊密貼合);
- 頭輪輪面粘貼耐磨橡膠板(如丁腈橡膠,厚度 15-20mm),通過硫化工藝固定,提高摩擦力;尾輪可根據(jù)需求選擇光面或包膠;
- 整體進行動平衡測試(精度等級 G6.3),避免高速運轉時產(chǎn)生振動。
4. 傳動部件加工(動力傳遞核心)
傳動部件包括減速器、聯(lián)軸器、電機座等,核心是保證動力傳遞的穩(wěn)定性:
- 減速器:通常外購合格成品(如硬齒面圓柱齒輪減速器),廠家僅需加工 “減速器安裝底座”—— 采用鋼板焊接,經(jīng)銑床加工定位平面,保證與電機座的平行度(公差≤0.1mm/m);
- 聯(lián)軸器:選用彈性聯(lián)軸器(如梅花聯(lián)軸器),加工時需保證兩端軸孔的同軸度(公差≤0.02mm),避免傳遞扭矩時產(chǎn)生附加力;
- 電機座:焊接后進行時效處理,精銑安裝面,確保電機安裝后輸出軸與減速器輸入軸的同軸度。
三、整機裝配:模塊化組裝與精度控制
裝配是將各部件整合為整機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需嚴格控制裝配精度,避免 “累計誤差” 導致設備故障。
-
裝配前準備
- 部件清潔:用壓縮空氣吹凈機殼、頭輪、尾輪等部件的灰塵、鐵屑;軸承、軸套等精密部件需用煤油清洗,晾干后涂抹潤滑脂(如鋰基潤滑脂)。
- 工具校準:扭力扳手、水平儀、百分表等工具需提前校準,確保測量精度。
-
核心裝配步驟
- 步驟 1:機殼拼接與固定
將分段機殼(根據(jù)提升高度,通常每段 1.5-3m)用螺栓連接,接口處墊密封膠條(防止物料泄漏);用水平儀檢測機殼垂直度(每米偏差≤1mm),合格后固定在底座上。
- 步驟 2:頭輪與驅動裝置安裝
將頭輪組件(頭輪 + 軸 + 軸承座)安裝在機殼頂部,用百分表檢測頭輪徑向跳動(≤0.1mm);隨后安裝減速器、電機,通過聯(lián)軸器連接電機與減速器,確保同軸度(偏差≤0.05mm);最后固定電機座,擰緊螺栓(按規(guī)定扭力,如 M16 螺栓扭力 80-100N?m)。
- 步驟 3:尾輪與張緊裝置安裝
將尾輪組件(尾輪 + 軸 + 軸承座)安裝在機殼底部,連接張緊裝置(螺桿張緊或重錘張緊);調整張緊螺桿,使尾輪處于水平位置,同時預留輸送帶 / 鏈條的張緊余量(通常為總長度的 1-2%)。
- 步驟 4:輸送帶 / 鏈條與料斗安裝
- 輸送帶安裝:將輸送帶從機殼頂部套入,繞過頭輪和尾輪,用硫化接頭(熱硫化,接頭強度≥原帶的 90%)或機械接頭(適用于低壓工況)連接;調整輸送帶位置,確保其在頭輪、尾輪中心運行,無跑偏(跑偏量≤5mm / 米)。
- 鏈條安裝:將鏈條繞過頭輪(鏈輪)和尾輪(鏈輪),用開口銷或彈性銷連接鏈節(jié);涂抹鏈條專用潤滑油(如極壓鋰基脂)。
- 料斗固定:按設計間距(通常 100-300mm)將料斗用螺栓固定在輸送帶 / 鏈條上,螺栓需加防松墊圈(如彈簧墊圈),并按扭力擰緊(防止運行中脫落)。
- 步驟 5:輔助部件安裝
安裝進料口(需與料斗運行軌跡對齊,避免物料沖擊料斗)、出料口(安裝導流板,減少物料沖擊)、檢修門(帶密封膠條,方便后期維護)、安全防護罩(頭輪、聯(lián)軸器外側,防止安全事故)。
-
裝配后初步調試
- 手動盤車:人工轉動頭輪,檢查輸送帶 / 鏈條運行是否順暢,無卡滯、異響;
- 空載試運轉:接通電源,空載運行 1-2 小時,觀察 ——
- 輸送帶 / 鏈條是否跑偏(可通過調整尾輪張緊螺桿糾正);
- 軸承溫度(≤70℃,溫升≤40℃);
- 電機電流(應穩(wěn)定在額定電流的 30-50%)
本文地址:www.youlebaibian.cn/article/dtjcdsb.html |